身道:“瑜儿拜见叔父。”
说完,抬眼偷偷瞄了一下众人,目光不由的被英美的千璃吸引,一时注目,忘记言语。
周闻有些不耐烦,“到底何事?”
周瑜脸色一变,皱眉哭着小脸,恳切道:“叔父,如今即将正月,天寒地冷,瑜儿随家丁在城北闲转之时,正看到无数黔首衣不蔽体,可怜无餐,而……而叔父你们却还在家中酒肉大鱼,如何对得起我周家在舒县,乃至庐江之名望,不若叔父即刻带人前去城北,以家中粮财赈济那些苦命百姓,扬我周家之名。”
周闻还没反应,千璃和臧洪不由的竟惊住了,互视一言,这不过才是一个孩童,称之为少年都有些勉强,竟能说出这等大道理,着实让人惊奇万分。
就千璃知晓,如孔融,年少奇才,能诗善辩,荀悦亦是年方十二可解说《春秋》等等,确实有不少天才。
可是年少却如此懂理,知道仁义,知晓扬家族名声之童,这周瑜可是第一个。
且从周瑜慧黠的目光中,千璃可以感觉到,他肯定不是第一次演这种戏码,完全是驾轻就熟。
当真是年少异之,这天才,在很小的时候,就已经完全凸显出他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了。
周闻看来早习惯周瑜的胡闹,呵斥道:“天下流离失所之百姓如满天繁星般多,我周家能赈济多少,如若想让那些黔首百姓们过上好日子,那你要勤奋修习,掌管一县一郡,让你所治黎民安逸,如此可为之,赈济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之法,你懂么?”
周瑜听周闻之言,垂头沉思一阵,似乎在理解周闻的意思。
千璃看得出来,其实周闻对周瑜是爱极关切,只是眼见周瑜如此聪慧,更要将他引入正途,否则只是小聪明,如何能成大事。
一众大人耐心等待周瑜反应,抬头,周瑜目光闪亮,坚持道:“标本兼治,我不可,但眼下不能治本,也须得治标,否则后如何兼济,力所能及才是对。”
哇,千璃都快忍不住给周瑜竖个大拇指了,这么小,就懂得坚持的道理,明白自己心中的理想,能为自己的想法辩解寻理,而且还能振振有词。
真的不凡!
不凡!
周闻原本还双手负背,严肃的绷着脸,听到周瑜如此一言,整个身体似乎放松了下来,伸手捋须,轻笑,“很好,能坚持自己的道理,说明你所思考之事才是认真的,去吧,让管家带上些家丁,拿着府中粮食,赈济城北黔首,你也仔细想想自己该做些什么。”
周瑜小大人一样,抚掌大悦,“我早猜到叔父会如此一言,一切尽在我掌控之中。”
千璃目光炯炯的盯着周瑜,暗忖,“都说周瑜一步三计,不说别的,只看此时的周瑜,都很难不让人心生喜欢。”
“周家子弟,果然优异,敢问此子可有老师了?”千璃看着周瑜小小得意的模样,轻声问道。
“还并没有。”周闻有些惊讶于千璃所问。
可惜千璃本身在文学上并没什么高才,否则非要把这周瑜收入门下,好好培养一番。
可惜了……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