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令南下至豫州(三)
“信息不畅,我同意公与的这条进军路线,东郡现在也被黄巾乱贼掌控,不宜取道。”千璃沉声道。
沮授又踱步思索了片刻,“此条路线应该相对安全,君可带赵云曲部先行兵至颍川郡,其他各部曲稍微放缓速度,如若皇甫、朱儁两位将军已然攻下颍川,那么君上可利用等待的时间,在颍川结识一下当地名族。”
继而讲着:“颍川郡虽面积不大,却是我朝除京都之外的人口最多一郡,繁华荟萃,文化底蕴极厚,长社钟氏,颍阴荀氏,许县陈氏、繁氏,阳翟郭氏、辛氏,襄城李氏皆为我朝士林大族,昔日著名的颍川四长:荀淑为当涂长、韩韶为嬴长、陈寔为太丘长、钟皓为林虑长,皆为大族出身,族中楷模,在各族中受到尊崇,此次太平道作乱,朝廷党锢解除,这些大族的名士们肯定会纷纷入仕,君一定要深入结交,此可做未来朝堂之用。”
“另外,人才荟萃,也意味着他们对士林的掌控力很强,现下朝廷中太学士子分几类,其一就是左中郎将卢植和郑玄大儒,他们是从名儒马融,门下弟子遍布河北,第二颍川名门,颍川游学之风极盛,很多学子专门去颍川求学,弟子名满河南,其三也就是各地其他士子,这三类乃是当朝士子中心,因而君在颍川有了声望,也会在士林声望大涨。”
千璃深深的看了一眼沮授,连连点头,果然需要名士辅助啊,这种话题,赵云、张飞、文丑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,就连赵靖的目光也还只是在河北这一块,而沮授已经放眼全国,甚至考虑到未来的出路该如何进行。
人才难得,难怪会有“卧龙凤雏,得一人可安天下”之说,志向远大,目光宏远,能名传千古的智者果然非同一般。
千璃虚心请教,“可问现下公与所提这几个大族之中,都重点需要结识哪方面的人物?”
沮授淡然一笑,目光中显露睥睨神采,仿佛到了他演说的时刻了。
“长社钟氏,闻名于世的乃是钟皓,他早年出仕,后归家开办学堂,前后九次被公府征召,征为廷尉正、博士、林虑长,都不就,以学识渊博而名传中原,其讲作诗格律教授学生一千多人,可见门下弟子之多,其孙钟繇,我久闻,聪慧过人,擅长书法,现为颍川郡功曹,能在颍川当一功曹,可见其能,因而此人君必要见之。”
千璃点头,目光示意沮授继续。
“颍阴荀氏,名闻于品性高洁荀淑,有‘智人’之称,因其办事明理,亦被称为‘神君’,海内皆闻其名,名士李固、李膺皆为弟子,荀淑有八子,人称‘荀氏八龙’,可见优秀,八龙中最为出名的乃是,荀淑六子荀爽,号称‘慈明无双’,颍川皆称赞‘硕儒’,还有荀淑从子荀昙,曾为广陵太守,荀绲为济南相,皆是秩两千石之官吏,如若荀家不是因为党锢之祸,恐怕现在朝堂之中大放异彩,然即便如此,荀家的传承依旧极深,现如今年轻一辈的,荀绲之子荀彧,被太学名士何甬称赞为‘王佐之才’,在颍川郡,甚至全国士林之中都极为有名,荀彧之从子荀攸,亦是年少聪颖,能辨奸忠,还有荀谌、荀衍、荀悦等,或文采飞扬,或学识古今,或潜心经文,皆博学多识,为郡国之器,荀家君上不可不去啊。”
千璃双眸光彩大放,荀家,即便是在后世,也知道此家出了荀彧这个大才,曹操得到荀彧来投时,甚至曾经说过,“吾之子房也。”
荀彧不光是在谋略上帮助曹操,提出“奉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想法,在政事上更是帮助曹操省了大心,包括戏志才、荀攸、陈群、郭嘉、钟繇等大批人才全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,亦可见荀彧心胸之开阔。有了荀彧的帮助,曹操才能放心内政,在军事上大展宏图,一心平定北方,此人对曹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同样令千璃心动。
讲到此处,沮授笑着看向千璃,“何甬何公早年对荀彧赞誉有加,称之为‘王佐之才’,这两年君上你的名字也在太学,洛阳逐渐传开,何公评价你‘将帅之才’现在看来,甚是符实,不得不说,何公还真的很有识人之才啊。”
千璃谦逊的摇摇头,“这从何说起,我比起这些人差得远了。”
沮授连连摆手,“君上太过谦逊了,左中郎将已经把你的军功报上朝廷,不管左中郎将后面如何,你的名声已经传开,士林如何评价君上的才学且不讲,单单出兵平乱,胆烈敢为,这几个字,君上也是受的住的。”
千璃暗暗心道,经过不懈努力和经营,名气和声望已经逐渐传扬起来,在士子群中算是有自己的名头了,以前也只是州郡知,而现在黄巾乱世,平乱之后他千璃的名望会越来越高吧。
也难怪曹操争着抢着要跟着皇甫嵩一起出兵平乱,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升迁的好门路,只是要冒着一定的风险,也从此处也可看出,曹操要比袁绍的行动、实践能力更强,也更有胆略。
沮授看千璃在思考,并未答话,继而说道:“除了这两大家族,许县陈氏亦是相当显赫,陈寔德冠颍川,荀爽、贾彪、李膺、韩融、王烈、管宁、华歆、邴原这些当世之名家全都向他问学过,乃是当今颍川士林领袖,其子陈纪、陈谌也颇为有才,在颍川甚有名望。而除了陈家,诸如郭家,辛家,年轻弟子皆以才学闻名,此次左中郎将为君上所做,可真是用心良苦啊。”
千璃轻叹,心中对卢植的感激更深,心中也更是难过,“希望老师此次回去能化险为夷,路过河内郡时,须专门嘱人送信去洛阳,请袁绍和何公务必照顾老师周全。”
和沮授一番交谈,千璃也做好心理准备,接令南下。
……